產品中心

炎癥類

Infection Class

淀粉樣蛋白A(SAA)

血清淀粉樣蛋白A (serum amyloid A,SAA) 是淀粉樣沉積的前體物質,并與血漿高密度脂蛋白(HDL)結合。SAA是在研究淀粉樣變性的過程中發現的,其后作為一種急性時相反應蛋白,廣泛應用于感染、炎癥、外傷、腫瘤等方面的診斷。SAA在人體內正常的數值<10mg/L,當機體發生感染或損傷時,可在4-6h內迅速升高約1000倍,當機體抗原清除后則迅速降低至正常水平。

淀粉樣蛋白A(SAA)兔抗人血清淀粉樣蛋白A多克隆抗體-產品說明書.pdf


淀粉樣蛋白A(SAA)
降鈣素原(PCT)

PCT(降鈣素原,procalcitonin)是一種蛋白質,降鈣素原(PCT)是降鈣素(CT)超家族的成員,由116個氨基酸組成的分子量約為14.5 kDa的多肽。PCT結構分為三個部分:氨基末端,未成熟降鈣素和降鈣素羧基末端肽。當嚴重細菌、真菌、寄生蟲感染以及膿毒癥和多臟器功能衰竭時,它在血漿中的水平升高。自身免疫、過敏、病毒感染、局部有限的細菌感染、和慢性炎癥,則不會導致PCT升高。

降鈣素原(PCT)兔抗人降鈣素原多克隆抗體-產品說明書.pdf


降鈣素原(PCT)
C反應蛋白(CRP)

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是身體發生炎癥或者組織受到損壞時,機體產生一種和肺炎鏈球菌細胞壁C-多糖結合的蛋白質,它是一種在炎癥和組織損傷時快速增加的急性時相反應蛋白。CRP測定的臨床重要性已得到廣泛重視,在臨床上常被用作器質性疾病的篩選、并發感染的識別、評估疾病活動性和療效監控及炎癥預后的評估。


C反應蛋白(CRP)



心肌類

Myocardial Class

心型脂肪酸結合蛋白(H-FABP)

心型脂肪酸結合蛋白(H-FABP)是心臟中富含的一種小分子細胞內蛋白質,由132個氨基酸組成,分子量為15 kDa。其生理作用是將脂肪酸從細胞膜運送到線粒體使其氧化,從而在線粒體中產生能量。H-FABP具有高度心臟特異性,但在心臟以外的組織中也有低濃度表達。心肌缺血性損傷出現后,H-FABP可以早在胸痛發作后1-3小時在血液中被發現,6-8小時達到峰值,24-30小時內恢復正常,已逐漸被認為是心肌梗死早期診斷的重要生化指標之一。


心型脂肪酸結合蛋白(H-FABP)
N-端尿鈉肽前體(NT-proBNP)

N末端B型利鈉肽原(NT-proBNP)和BNP同屬利鈉肽家族,均用于臨床檢測。雖然兩者有相同的生物學來源,但生物學效應和臨床意義不完全相同。心肌細胞受刺激后,產生含134個氨基酸的B型利鈉肽原前體(pre-proBNP),隨后形成含108個氨基酸的BNP前體(proBNP),后者在內切酶的作用下裂解為含有76個氨基酸、無生物活性的NT-proBNP和含有32個氨基酸、有活性的B型利鈉肽(BNP)。BNP的清除主要通過與BNP清除受體結合,而NT-proBNP則主要由腎小球濾過,因此,其血濃度受腎功能影響大于BNP。另外BNP半衰期短(22min),體外穩定性差,而NT—proBNP半衰期較長(120min),體外穩定性強,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濃度較BNP高,在有些情況下更有利于心力衰竭的診斷。BNP和NT-proBNP檢測在21世紀初先后進入我國,10年來已經被各級醫院和醫師廣泛用于臨床實踐,成為心血管病尤其是心力衰竭診斷和評估十分有用的生物標志物。


N-端尿鈉肽前體(NT-proBNP)
肌紅蛋白(MYO)

肌紅蛋白(Myoglobin,簡稱MYO或Mb)是存在于哺乳動物細胞中的一種重要的細胞內色素蛋白,由一條多肽鏈和一個輔基血紅素構成,包含153個氨基酸殘基,形狀呈緊密球形,因其在功能和結構上與血紅蛋白相似而得名。

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發病后,1-3h內血液中MYO濃度迅速升高,6~7h達到峰值,且12h內幾乎所有AMI患者的MYO濃度都有升高,可作為AMI早期診斷的標志物。MYO升高程度及持續時間與心梗預后情況具有密切的關茶,峰值低,發病24h即恢復正常的人,預后良好;而峰值升育顯著,在血液中持續72-96h的患者預后不良,死亡率較高。另外,MYO的半衰期短,在胸痛發作后的6-12h不升高,有助于排除AMI的診斷。

肌紅蛋白(MYO)兔抗人肌紅蛋白多克隆抗體-產品說明書.pdf


肌紅蛋白(MYO)
B型尿鈉肽

B型尿鈉肽又稱腦尿鈉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是由心肌細胞合成的具有生物學活性的天然激素,主要在心室表達,同時也存在于腦組織中。當左心室功能不全時,由于心肌擴張而快速合成釋放入血,有助于調節心臟功能。心肌細胞所分泌的BNP先以108個氨基酸組成的前體形式存在,當心肌細胞受到刺激時,在活化酶的作用下裂解為由76個氨基酸組成的無活性的直線多肽和32個氨基酸組成的活性環狀多肽,釋放入血循環,分別被稱為NT-proBNP和BNP。NT-proBNP是臨床上較好的用于診斷心衰(HF)的標記物。


B型尿鈉肽



肝功能類

Renal Function

轉鐵蛋白(TRF)

轉鐵蛋白是血漿中主要的含鐵蛋白質,負責運載由消化管吸收的鐵和由紅細胞降解釋放的鐵,以TRF-Fe3+的復合物形式進入骨髓中,供成熟紅細胞的生成。 TRF為單鏈糖蛋白,含糖量約6%。

在缺鐵性的低血色素貧血中TRF的水平增高(由于其合成增加),但其鐵的飽和度很低(正常值在30%-38%)。相反,如果貧血是由于紅細胞對鐵的利用障礙(如再生障礙性貧血),則血漿中TRF正?;虻拖?,但鐵的飽和度增高。在鐵負荷過量時,TRF水平正常,但飽和度可超過50%,甚至達90%。TRF在急性時相反應中往往降低,因此在炎癥、惡性病變時常隨著白蛋白、前白蛋白同時下降。在慢性肝疾病及營養不良時亦下降,因此可以作為營養狀態的一項指標。

轉鐵蛋白(TRF)兔抗人轉鐵蛋白多克隆抗體-產品說明書.pdf


轉鐵蛋白(TRF)



腎功能類

Self Immunity Class

中性粒細胞明膠酶相關脂質運載蛋白(NGAL)

中性粒細胞明膠酶相關脂質運載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 NGAL)又稱人脂質運載蛋白2(Lipocalin 2, LN2),是人脂質運載蛋白家族成員,由178個氨基酸殘基組成。

NGAL是在包括腎小管在內的一些組織器官的中性粒細胞和上皮細胞中表達的小分子蛋白,在腎臟中的表達會因不同原因的腎損傷而顯著升高,并且釋放到尿液和血液中,其水平可在腎損傷的2小時內升高,研究證實,健康人群尿液中NGAL范圍0.7-9.6 ng/mL,血漿中NGAL范圍3-106 ng/mL,腎損傷后NGAL水平急劇上升,因此NGAL被作為早期敏感的腎損傷生物標志物。血和尿中NGAL反映慢性腎病的存在、嚴重性和進展情況。在感染和某些癌癥中NGAL的水平也可能適度升高。


中性粒細胞明膠酶相關脂質運載蛋白(NGAL)
尿微量白蛋白(mALb)

白蛋白是重要的血漿蛋白質之一,在正常情況下,白蛋白的分子量大,不能越過腎小球基膜,因此,在健康人尿液中僅含有濃度很低的白蛋白,具體到每升尿白蛋白不超過20mg,所以又被稱為“尿微量白蛋白檢查”。疾病時,腎小球基膜受到損害致使通透性發生改變,任何能夠引起腎小球基膜通透性增高的病變,均可導致白蛋白的排出。這個時候白蛋白即可進入尿液中,尿白蛋白濃度即可出現持續升高。測定尿白蛋白最理想的方法是留取24小時尿標本,由于尿白蛋白的排泄量存在較大程度的變異,所以未定時的尿液標本(隨意尿)一次白蛋白排泄量增加,可能并無意義,連續2~3次增高方有診斷價值。測定方法包括放射免疫法、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等。

尿微量白蛋白(mALb)兔抗人尿微白蛋白多克隆抗體-產品說明書.pdf


尿微量白蛋白(mALb)
胱抑素C(Cys-C)

胱抑素C被稱為γ-微量蛋白及γ-后球蛋白,廣泛存在于各種組織的有核細胞和體液中,是一種低分子量、堿性非糖化蛋白質,分子量為13.3KD,由122個氨基酸殘基組成,可由機體所有有核細胞產生,產生率恒定。循環中的胱抑素 c僅經腎小球濾過而被清除,是一種反映腎小球濾過率變化的內源性標志物,并在近曲小管重吸收,但重吸收后被完全代謝分解,不返回血液,因此,其血中濃度由腎小球濾過率決定,而不依賴任何外來因素,如性別、年齡、飲食的影響,是一種反映腎小球濾過率變化的理想內源性標志物。

胱抑素C(Cys-C)兔抗人胱抑素C多克隆抗體-產品說明書.pdf


胱抑素C(Cys-C)
視黃醇結合蛋白(RBP4)

視黃醇結合蛋白4(retinol binding protein 4,RBP4)屬于視黃醇結合蛋白(RBP)家族成員,主要存在于血液中,負責結合、轉運血液中的視黃醇,是細胞外最主要的轉運蛋白。血清視黃醇結合蛋白,一般即指RBP4。血液中RBP4分子量小,可自由濾過腎小球,但原尿中99%的RBP4被近曲小管重攝取并分解,僅微量從尿排泄。因此,血清RBP4升高多見于各種原因所致腎小球濾過功能損傷,也見于過量攝入維生素A、營養過剰性脂肪肝等;RBP4降低常見于維生素A缺乏癥、低蛋白血癥、肝病、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吸收不良綜合癥等。尿液RBP4則能夠在早期發現腎小管的功能損害,并能靈敏反映腎近曲小管的損害程度,還可作為肝功能早期損害和監護治療的指標。

視黃醇結合蛋白(RBP4)兔抗人視黃醇結合蛋白多克隆抗體-產品說明書.pdf


視黃醇結合蛋白(RBP4)
α1微球蛋白(α1MG)

α1-微球蛋白(alpha-1-microglobulin, α1-MG)是一種糖蛋白,主要在肝臟及淋巴組織中合成,廣泛分布于體液及淋巴細胞膜表面。α1-MG以游離或與IgG、白蛋白結合的兩種形式存在,游離α1-MG可自由濾過腎小球,但原尿中99%以上的α1-MG被近曲小管上皮細胞以胞飲方式重攝取并分解,僅微量從尿排泄,結合型則不能通過腎小管。血清α1-MG在判斷腎小球濾過功能損傷上,與胱抑素C的診斷性能相當,尿α1-MG是判斷腎近曲小管損害的早期診斷指標。

α1微球蛋白(α1MG)兔抗人α1微球蛋白多克隆抗體-產品說明書.pdf


α1微球蛋白(α1MG)
β2微球蛋白(β2MG)

β2-微球蛋白(Beta-2-microglobulin, β2-MG),為99個氨基酸組成的單鏈多肽,是細胞表面人類淋巴細胞抗原(HLA)的β鏈(輕鏈)組成部分,分子質量11.8kD。β2-MG主要由淋巴細胞、血小板、多形核白細胞產生,以低濃度游離的形式出現在血清、血漿和其它體液中,通過腎小球濾過和腎小管重吸收排出和降解。因此檢測血清、血漿、尿液中的β2-MG含量可輔助診斷各種腎臟疾病。

β2微球蛋白(β2MG)兔抗人β2微球蛋白多克隆抗體-產品說明書.pdf


β2微球蛋白(β2MG)



貧血類

Other

鐵蛋白(Fer)

血清鐵蛋白是體內含鐵最豐富的一種蛋白質。肝、脾、紅骨髓及腸黏膜是鐵儲備的主要場所,約占全身總鐵的66%。測定血清鐵蛋白是判斷體內鐵貯儲量的重要指標。在診斷缺鐵性貧血、鐵負荷過度、營養狀況調查等方面都有重要意義。另外鐵蛋白作為一種腫瘤標志物,對臨床某些惡性腫瘤的診斷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鐵蛋白(Fer)兔抗人鐵蛋白多克隆抗體-產品說明書.pdf


鐵蛋白(Fer)



自免類

Other

免疫球蛋白E(IgE)

免疫球蛋白E(IgE)對嗜堿性粒細胞和肥大細胞具有高度親和性,故又稱為反應素或親細胞抗體。IgE主要由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固有層的漿細胞產生,在正常人的血液中含量極低,約占血清總Ig的0.002%。

檢測機體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可了解機體的體液免疫功能狀態,幫助診斷免疫增生、免疫缺陷、感染及自身免疫性等多種疾病,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免疫球蛋白E(IgE)
免疫球蛋白M(IgM)

免疫球蛋白M(IgM)是一種最早期的免疫球蛋白,是新生兒合成的唯一的免疫球蛋白。在成年人的血清中,占總循環免疫球蛋白的5~10%。血清中的大多數IgM是五個單體組成的五聚體,每個單體通過J鏈結合。IgM是有效的補體激活物,對細菌和紅細胞有強的親和力,在防止G-細菌感染上起著重要的作用。免疫球蛋白M的定量對慢性肝病、感染性疾病、淋巴細胞增多癥、多發性骨髓瘤、原發性和繼發性免疫缺陷等疾病的診斷、監控和預后判斷非常重要。


免疫球蛋白M(IgM)
免疫球蛋白G(IgG)

免疫球蛋白IgG(Immunoglobulin G,IgG)是體內的主要免疫球蛋白,占總免疫球蛋白的70~75%,具有抗病毒、中和病毒、抗菌及免疫調節的功能。免疫球蛋白的定量測定,對慢性肝病、感染性疾病、淋巴細胞增多癥、多發性骨髓瘤、原發性和繼發性免疫缺陷等疾病的診斷、監控和預后判斷是非常重要。

免疫球蛋白G(IgG)兔抗人免疫球蛋白G多克隆抗體-產品說明書.pdf


免疫球蛋白G(IgG)



其它類

Other

羧基微球

免疫比濁膠乳微球(羧基膠乳微球)是由苯乙烯及相應功能單體通過乳液聚合法制得,產品粒徑范圍為50nm至400nm,微球表面羧基含量可控可調。該系列產品具有球形度高,粒徑分布均一,穩定性好等特性。表面為羧基基團的聚苯乙烯微球,適合以共價偶聯的方式與抗原/半抗原、抗體、多肽及核酸探針等配體偶聯,為免疫診斷、生物分離提供了理想材料。本產品主要用于“膠乳增強免疫比濁(PET)”、“凝集試驗(LAT)”以及“固相免疫檢測”等試劑產品的開發需求。


羧基微球
阻斷劑(HBR)

人體體液樣本背景復雜,存在眾多內源性干擾物質。檢測試劑中使用的抗體容易與病人樣本中的內源性物質發生交叉反應,對免疫檢測結果造成干擾。正常情況下,檢測試劑中的抗體會與樣本中的對應抗原相結合,形成免疫復合物,通過檢測復合物產生的多少,可以得知樣本中抗原的含量。但內源性干擾物質會無差別地與檢測試劑中的抗體進行結合,形成非特異性復合物,造成檢測結果出現假陽性或假陰性。這時候就需要在檢檢測劑中添加合適的阻斷劑,阻止干擾物質與檢測試劑中抗體的結合,避免形成非特異性復合物,從而得到正確的檢測結果。


阻斷劑(HBR)



小樣產品申請

公司名稱
姓名
手機
郵箱
內容
備注